据古代文献记载,桃符和门神是年画的最早表现形式,故年画在民间又称“门神画”,发轫于原始的自然、鬼神崇拜的宗教意识。
人类早期,面对深邃浩渺的宇宙自然万象,原始先民们往往难以理解,便生发出“万物皆有灵”的观念,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某种神秘的属性,或者被某些有意识、感情甚至理性的神灵鬼怪所操纵。他们相信通过一定方式来祈告、愉悦、祭享安抚,便可影响或改变自己的际遇。民以食为天,以居为安。居的要素少不了门户。院门、宅门乃至山门、城门,是居家住户的出入通道,不仅构建了先民们封闭的安居环境,而且具有重要的防卫功能。“宅为人之本,人以宅为家”。他们认为门户的众多裨益,必有神祗在起作用。在“万物有灵”、多神崇拜理念支配下,礼敬门神亦为自然,民间建筑宅院都要祭拜五神、占寻吉凶,十分重视宅院的礼仪和禁忌,并逐渐形成了“门神镇宅”、悬挂吉祥物的习俗。
二、桃符、门神的演变
最早形之于图绘的司门之神是神荼,郁垒。古籍《山海经》记载了这一习俗由来:“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……上有二神人,一曰神荼,一曰郁垒,主阅领万鬼;恶害之鬼,执以苇朔而以食虎。于是黄帝乃作礼,时以驱之,立大桃人,门户画神荼、郁垒与虎,悬苇索以御;凶魅有形,故执以食虎。”《周礼•夏官•戎右》云:“赞牛耳桃茢。”郑玄注云:“桃鬼所畏也。”《战国策•齐策》中有:“土人语桃梗曰:‘今子东国之桃木,削子为人,假以丹彩,用子以当门户之厉。’”可见,以桃木守门户的风俗春秋时代已经形成。
及汉代,已出现刻在石雕或砖雕上的神荼、郁垒的人形图像。这在密县、南阳的画像石、画像砖上可以见之,到南朝时,便有了纸绘的门神。南朝梁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就记载了此风俗衍变的情况,魏晋之后,民间便盛行雕刻桃木人,以当神荼、郁垒。后来,人们嫌刻木人麻烦,便简化为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形象,或写上二神名字,或画上符咒,或写上吉利语,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,称之桃符,也有的叫桃板,宋代陈元靓的《岁时广记》中引用《皇朝岁时广记》载:桃符之形制,以长二三尺、宽四五寸的薄木板制成,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,下书左神荼、有郁垒,或写春词,或书祝祷之语。以后,书写两神名字的桃符演化成了春联,刻画二神形象则演化成了门神画。
门神与桃符从最初的求神保佑而变为民间习俗,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,门神的出现,并广为流传,是古人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压迫的威胁,感到无力摆脱,只能盼望神灵的保佑。门神的功能作用,正适应了人们这些要求。